

牙齒早期矯正的優點

何時矯正
是最適當的時機?
許多家長帶著子女走訪各家牙醫師,諮詢什麼時候開始矯正為適當時機?通常我們得到的答案往往不同。有些醫師建議等全部牙齒換完再一次做整理;有些醫師早期處理。身為疼愛子女的家長們究竟該如何抉擇呢?基本上答案的分歧應歸因於醫師受訓練的背景 。
美國矯正學會,建議小朋友 七歲 就應該拜訪矯正醫師。以矯正醫師的立場而言,可以趁早診斷,擬妥對策。當矯正醫師面對一個早期發現不正咬合的兒童時,由他的面貌、牙齒咬合、以及頭顱的 X 光攝影綜合診斷之後,對於將來的發展,通常會有某種程度的掌握。事實上,近十年來美國與日本已非常提倡 早期矯正的優點。以期大事化小減低日後全口矯正的困難。
通常需要早期矯正的情況有:
一、前牙反咬也就是所謂的戽斗,造成下顎門牙被壓迫向外斜出去,因而造成下顎門牙的牙齦萎縮,甚至牙齒會有不正常的搖動性,這種情況一定要早期處理,通常這種牙齒矯正到正常咬合所必須花的時間在一年內就可以了。
二、第二種情況是咬合太深,因為深咬,下顎卡在上顎後面,造成下顎骨發育不良,造成所謂的鳥臉型〈bard face〉。嚴重暴牙的情況,也需要早期矯正治療,我們可利用小朋友的生長潛力,促進下顎生長到他先天應長的長度,這樣可以使骨架達到某種程度的改善,將來牙換差不多要做全口矯正時整體的效果會好很多。這種促進下顎生長的矯正方法叫功能矯正,三四年級很有效到了青春期生長潛力漸漸變小時,下顎骨能被促進生長的就會小很多了,這時整體矯正的效果就會打六折。
三、前門牙太擁擠、太暴出的情況,有時也需要早期矯正。例如:
門牙太暴的小朋友容易在遊戲運動時,不小心的碰撞而造成門牙的斷裂,甚至撞掉下來。如果早期矯正的話可以防止這種危險發生;另一種情況就是上顎側門牙長出來在裏側與下顎牙齒形成了反咬,這種情況我也建議早期治療,理由是將來遲早要將這側門牙矯正到正常的位置,與其時間拖久增加技術上的困難,不如提早動手,同時也可以避免牙齒擁擠,清潔不易而發生蛀牙的困擾。
四、另一種必須早期矯正的情況是:
有些小朋友有不良習慣:如吸手指、吐舌頭、咬鉛筆、咬嘴唇的不良習慣。這時牙床受外力干擾下,會造成上下顎骨生長角度不對,將來會造成非常嚴重的不正咬合。譬如:開咬如果能及時在低年級甚至幼稚園將這種不良習慣矯正過來,就可以防止嚴重的不正咬合的發生。而嚴重的不正咬合、嚴重的開咬,往往將來長大必需開刀才可能治療好。
所以我們呼籲家長們 ,不要等全部牙換完才看矯正醫師,有時會太晚了,希望小朋友大約七歲時就可以拜訪矯正醫師了。

戽斗不是福氣 (點選展開)

在醫學的病名上,有所謂的「前牙反咬」,其原因可能是「下顎過長」或者下顎正常、但上顎發育不良,也有可能是下顎太長加上顎發育不良的結果。
「戽斗」以正式的術語來說,是「下顎過長」。一般人正常的咬合是上排牙齒咬在下排牙齒的外側,但戽斗的人則相反────下排牙齒咬在上排牙齒的外側。
從側面觀看,戽斗的臉型就像弦月般,大多數人都不是很喜歡,雖然命相學上認為頗有福氣。平常的時候,戽斗的人會自然地將下顎盡量後縮,放在後下方的位置,讓戽斗看起來不致太明顯;然而在講話以及吃東西時,下顎不得不向前,許多家長便抱怨了。由正面觀察,也常會覺得下唇厚而外翻。以及「人中」嫌短了些。
上顎門牙與下顎門牙的咬合由於不是正常的接觸,因此下顎門牙有可能變長,而上顎門牙的唇側面則有磨損的現象。除此之外,咬合時,下顎門牙被上顎門牙向外推擠,也經常導致下顎門牙牙齦的退縮,以及部分齒槽骨的破壞。
當家長帶著一個屬於「前牙反咬」的小朋友去見醫師時,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:「家族裡有沒有其他人也是這樣 呢? 」家長的回答通常只是醫生的一個參考罷了。正如前面所說,遺傳中的基因組合有時候常是不按牌理出牌的。
「前牙反咬」占臨床矯正病人的比例相當高,問起家族歷史,雖然常常是無前例可循;但是,若父母或親戚有戽斗,則子女的情況往往會「青出於藍」,比之更嚴重。

兒童戽斗的早期矯正治療 (點選展開)

兒童在乳牙期或剛換恆牙時,出現前面牙齒錯咬情形 ( 俗稱戽斗 ) ,家長都會緊張的問要不要儘早治療,一則擔心美觀,一則擔心戽斗日趨嚴重。有些醫師主張儘早給予阻斷性治療以防惡化;有些醫師主則認為應等到發育完全、停止生長後,再以手術來解決戽斗的問題。究竟那些情況需早期治療,那些情況又需延遲治療,則須先找出病因,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,及擬定治療計劃。
戽斗之病因大部分和遺傳有關 ( 有些是隔代遺傳 ) ,少部分病因是臼齒蛀牙,而造成後牙缺乏良好之垂直咬合支撐,或上顎前牙周徑比正常小,或巨大的舌頭或全身性疾病 ( 腦下垂體病患 ) ,或習慣神經肌肉反射作用,使下巴往前而造成前面牙齒錯咬。
戽斗之診斷,可簡易地由其臼齒的咬合關係,是否有功能性移位,及側面外貌,來分辨出是屬於假性戽斗或真性戽斗。若再加上側顱攝影之測量值,可更精確診斷出是上顎骨或下顎骨異常,並了解兩者之前後、上下及左右之相對關係及顱底的角度、長度、大小、來預測預後好不好。
臨床上戽斗可分真性戽斗和假性戽斗。真性戽斗依上下顎骨差異又可細分為三型,一為上顎骨正常、下顎骨過長;二為上顎骨後縮、下顎骨過長;三為上顎骨後縮、下顎骨正常。假性戽斗則為咬合功能的關係,或習慣性造成下面牙齒碰到上牙齒時,下巴突然往前,以使咀嚼順利。而在下巴往前突時,外型看來確是戽斗,但當下巴縮回時,戽斗就不見了,所以不是骨骼異常的問題,故歸為假性戽斗。
戽斗治療方法有多種,如斜面咬合板、固定矯正裝置、活動矯正裝置、上顎牽引器、頦拖或正顎手術,是其年紀及嚴重度而定。對患者假性戽斗或上顎後縮形戽斗的小孩,則可早期給予治療。在五至六歲的乳牙期,或七至八歲的混合齒列初期,因其年紀小,骨骼可塑性高,利用上顎牽引器面罩來移動上顎骨往前,可輕易解決上下顎骨的前後差距,並改善前牙錯咬及病童外貌。若是輕度的下顎骨過長所造成的戽斗則建議繼續追蹤觀察;對較嚴重的真性戽斗,則建議延長到青春期發育結束後再以正顎手術解決,男性至少滿二十歲,女性至少滿十八歲,結果會比較穩定。
戽斗治療是長期的,須追蹤到青春期結束。治療後之預後評估,不管是假性戽斗或輕微之真性戽斗,都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功率,但目前醫學份無法準確預測下顎的生長量,其出乎常理預料之異常生長是可能發生的,無法做百分之百保證。

幼兒乳牙的照顧方法 (點選展開)

目前的社會形態大多是以小家庭為主,每個子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,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上班族,且工作忙碌,有時下班後來不及準備晚餐,又怕孩子挨餓,做會買些餅乾、糖果類的零食來安撫孩子。另外,有些父母錯誤的觀念總認為:孩子的乳牙若是壞了不用捕,反正還會換牙,等換牙以後再好好照顧就行了,有了這做錯誤的觀念,也難怪我國學齡兒童的蛀牙率高達 90% 以上。
乳牙對健康的重要性
其實幼兒的乳牙是長大後恆牙發育的重要基礎,若是沒有健全的乳牙,不但外觀難看,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。乳牙的重要性如下:
(一)、牙齒的工作是切斷、撕裂及磨碎食物,如果沒有健全的乳牙,食物沒有經過完全咀嚼就吞下去,將 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引起消化不良。
(二)、牙齒是人的門面,若孩子滿口爛牙可能會不願意開口或微笑,怕被別人恥笑。而造成心理及人際關係的發展。
(三)、因為乳牙的結構比較薄弱,所以蛀牙的機率也比較快,若是不甚引起了牙隨炎,可憐的小朋友可能會因此常痛到晚上睡不著覺而哭鬧不休。有時嚴重的爛牙還會形成病灶,細菌會隨著血液循環到全身,而引起菌血症,造成全身性的症狀,如發高燒、顫抖,若是引發了蜂窩性組織炎更有致命的危險性。
(四)、如果乳牙被破壞的很嚴重以至於必須拔除,將會是鄰近的牙齒東倒西歪,佔據恆牙生長的空間,將來小孩恆牙長出來了以後,排列不整齊、咬合不良的問題相繼會發生;更嚴重的甚至會引響顏面骨骼的發育。
(五)、發音必須要靠嘴唇、舌頭和牙齒的相互配合才能完長,若是乳牙破壞太嚴重小孩日後說話、發音都會有含混不清的情形出現,還會造成學習語言的障礙,尤其是在門牙脫落時,講話就會漏風。
照顧幼兒乳牙的方法
(一)、正確的餵食習慣及口腔清潔:
在嬰兒九個月大之後,父母就要開始慢慢去戒除孩子睡前用奶瓶的習慣。可以先用加水稀釋的方式來代替,逐漸減少含糖量,再慢慢改用杯子來餵食;如果寶寶已經有抱奶瓶的習慣才能睡覺的習慣,父母可以在餵完牛奶之後,拍醒嬰兒,先餵完她清水之後再入睡。
(二)、愈早開始牙齒保健愈好:
孩子大約在六個月逐漸長出乳牙後,父母就要開始替嬰兒清洗牙齒,可每次餵時完後,用濕紗布或棉棒擦拭幼兒牙齒表面,等小孩漸漸長到一歲半左右,可以幫小孩準備一支軟毛製成的牙刷,讓他習慣牙刷在口中的感覺,等他不排斥牙刷後,就要開始?他學習刷牙習慣;而父母也要有良好的刷牙習慣,才能讓孩子有好的模範。另外,父母在每次睡前幫小孩刷牙及使用牙線,如果要用牙膏,只要少量即可,而且要小孩多漱口幾次,以免吞下太多的氟化物,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(三)、氟化物的使用:
氟化物可以強化牙齒外層的琺瑯質,增強牙齒的抗酸性,還可以減少牙齒表面的脫鈣,也可以促進牙齒表面的再鈣化,局部使用氟化物包括:含氟牙膏、含氟漱口水、牙醫師專用的局部塗布氟膠(半年一次)及氟錠的補充。
定期檢查、保健牙齒
定期帶孩子去接受牙齒的檢查,在小孩長出第一顆乳牙之後,就要開始為他保養牙齒,六個月到兩歲間是乳牙陸續萌發期,父母可以帶孩子給牙科醫師檢查。定期檢查牙齒可以在早期就制止蛀牙的進行;另外,可以塗氟或溝烈封閉劑預防蛀牙的發生。從小忽略了幼兒乳牙保健的重要性,將會造成孩子長大蛀牙機率的增加。

要正確的刷牙 (點選展開)

一、選用軟毛小牙刷,有順序地依貝氏刷牙法做橫向短距離的刷牙動作。
二、牙刷的握法應刷柄保持水平,刷上牙時,刷毛朝上,刷下牙時,刷毛潮下。
三、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處,涵蓋一點點牙齦,兩顆兩顆來回地刷。
四、刷毛與牙齒的縱軸成45~60度角,且輕輕壓向牙齒,使刷毛的側邊也能接觸牙齒。
五、刷牙要有次序性,以避免遺漏。牙齒的外面、咬合面及裡面都要刷到。
六、刷牙或使用牙線時,都要對著鏡子,才看得見操作時,是否正確無誤。因為牙菌斑會不斷滋長,即使不吃飯,也得潔牙。

天天使用牙線 (點選展開)

一、拉取牙線約45公分長。
二、將牙線繞在兩手中指的第二指結,約兩三圈,能固定即可。
三、再將兩手做小孩玩槍狀,拇指、食指打直,其餘手指握緊拳心。
四、翻轉手掌,使兩手姆指與食指圍成四方型,姆指相對接觸長度,便是牙線在中間的適當長度,此手勢可調節牙線的操作長度。〈使用牙線時,用過的一邊繞一圈,另一邊鬆一圈,便可一直用乾淨的牙線〉。
五、操作前牙區時,一個姆指與另一手食指〈指甲對指甲〉繃緊牙線,約 一公分 左右。
六、牙線進入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,直到遭遇自然阻力為止,然後上下刮牙齒的鄰接面,每個牙縫都有兩個鄰接面要刮,即使牙縫中?有塞東西,兩邊鄰接面皆要刮淨。
七、操作後牙區時,改用兩手食指並打直,一食指在裡,一食指在外,在外之食指,同時把臉頰撐開,務必做到最後一顆牙,最後一個面為止。
八、刮牙的鄰接面時,牙線要略呈〝C〞型使接觸面積加大。

談口臭 (點選展開)

口臭在人類文獻已有千年歷史,即使有荷蘭芹、丁香、番石榴、樹皮、蛋殼等民俗療法,但它仍是現代人類揮之不去的夢靨。
口臭可以治療嗎?
口臭之形成主要是蛋白質經細菌腐化而產生揮發性的硫化物(主要是hydrogen sulfide及methylmercaptan),因此只要經適當的診斷,它是可治癒的。
臭味的來源?
一般而言,約85~95%的患者,其口臭是來自口腔(表一),包括舌頭、齒間、牙齦下、不良的補綴物及膺復物及任何可能塞食物的地方,如蛀牙,此外衛生不良的假牙也是口臭的來源。在擁有完整齒列及良好口腔衛生,健康牙周的患者,口臭的來源主要是後舌背,只要以塑膠刮舌板輕刮舌背聞之,在與患者之口臭比較即可評估。通常刮舌板上會有一層黃色分泌物,它可能是鼻涕倒流的產物,倒流的鼻涕落在含豐富細菌的舌背上,經腐化而產生臭味。(鼻涕倒雖常見,但並不代表有鼻病)。口臭的程度會隨著唾液的流量而改變,睡覺或禁食時,由於口水分泌較少,口內菌量變多,以及口乾也使味道容易揮發出來。
只有少數的情況,味道不是來自口腔,其中主要是鼻道異味,此時臭味是來自鼻腔,而非口腔。鼻腔異味通常意味著鼻腔感染,如鼻竇炎或鼻息肉,另外顎裂、兒童異物塞入鼻孔也可能有鼻臭味,典型的鼻臭味似乳酪味,與一般口臭不同。另外氣管肺部的感染,、腎衰竭及其他代謝上的疾病(如trimethylaminuia
患者的魚臭味,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的丙酮味)也都會有異味散出,但由消化道產生異味的情況幾不太可能,因會厭會關閉消化道,即使是打嗝,味道也很少會由口腔溢出。
我有口臭嗎?
由於適應以及嗅覺的疲勞,人類先天無法察覺到自己的口臭,據研究患者對自己的口臭是相當主觀的,通常男性會淡化自己的口臭,甚至以為夢靨。人們覺得自己有口臭,可能是同年時覺得父母親有口臭,而認為自己可能會遺傳到口臭,有的是經廣告提醒,或印象中有人說自己有口臭而自認有口臭。雖然告訴患者有口臭是棘手且需要技巧的,但為患者好,我們應委婉的告知患者「如果你不用牙線的話,比較容易得口臭」,對於我們所關心的親友,我們更應該告訴他們,讓他們獲得適當的治療。
臨床診斷
當患者因口臭而來門診時,應安排特別的約診,約診之前的兩小時,患者應戒喝、吃、漱口、抽菸,也避免使用香水口紅、刮鬍水,目前也非服用抗生素期間。最好也請患者帶一較了解他口臭的親友(或配偶),因口臭會隨著時間(晚上唾液少較嚴重),周期(月經時嚴重)而程度不一,該親友可幫助決定該次約診的味道,是否即是患者日常生活上的味道。此外治療前後的差別,也需親友的評估,因為先天因素患者很難察覺改善程度。
雖然有儀器能偵測患者口內揮發性硫化物的含量,以及BANA測試來了解患者口內的細菌生態,但主要還是牙醫師鼻子,多聞即能辨別不同的口臭類型:
1. 後舌背的味道:以刮舌板,輕刮後舌背,聞之,在比較患者的口臭(可請患者數數目或從嘴巴呼氣)。
2. 牙周病的口臭:由牙齦下及齒間而來(每個牙醫師都很熟悉的味道),此外不良填補及膺復物也是藏污納垢細菌發臭的來源。
3. 鼻道的臭味:聞患者後鼻道呼出之氣的味道。
4. 假牙性口臭:將患者的假牙置入塑膠,在聞之
5. 抽菸的口臭:很容易聞到。
治療
最重要的是口腔衛生,當然患者的齒列應是完整而易維護的,即盡量去除患者整潔上的死角(靠牙醫師的專業能力),加強患者使用牙線的動機(請患者聞自己用的牙線的味道)。
以刮舌器或牙刷(不沾牙膏)作全面而溫柔的舌頭清潔,告訴患者後舌背最難刷到。但味道也最臭,只要多幾次的練習,即可克服嘔兔的反射。
多喝水或嚼幾分鐘的口香糖(嚼太多會傷害顎關節),可降低口臭的程度。
若經以上方式仍無法改善,則可建議使用漱口水,使用的最好時機應是睡前,因夜間口水少,細菌多,漱口水留在口內可發揮最大效果(Chlorohexidine是被認為有效的漱口水)。
請參與的親友一起評估是否口臭有改善,若仍無進展,則應轉診至內科做進一步的評估。
表一:來自口腔的口臭 |
1. 口臭主要從口出而非鼻子。 2. 口臭經使用漱口水一週後明顯改善者。 3. 患者開始說話時,味道漸重了。 4. 經口衛及刮舌,味道改善了。 5. 口乾時,味道更難聞了。 |
表二:關於口臭的建議 | |
要 | 不要 |
1. 定期檢查牙齒 2. 請牙醫定期洗牙 3. 以牙線清潔牙縫,味道重的地方,更應加強清潔 4. 正確刷牙方法(牙齒、牙肉都要刷) 5. 請牙醫教你刷舌頭或刮舌頭 6. 多喝水 7. 食用乳製品、魚、肉後馬上清潔牙齒 8. 尋問您的牙醫有關假牙的清潔 9. 問親友告訴自己有無口臭,親友有口臭時,也應委婉的告訴他們 10. 多吃蔬菜如紅蘿蔔 |
1. 消極地讓口臭伴你一生 2. 喝太多咖啡,它會讓口臭更嚴重 3. 只刷門牙,後面牙齒卻沒有刷 4. 掛腸胃科,口臭幾乎不可能從腸胃來 5. 只用漱口水,而不會正確的潔牙方法 6. 讓小朋友誤食漱口水 |

重視口腔衛生,把牙周病趕出去 (點選展開)

重視口腔衛生,把牙周病趕出去
我們常常聽到「牙周病」這個名詞,但究竟什麼是「牙周病」?這項疾病又會對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?這項疾病又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呢?雖然有高達八、九成的民眾患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,但大家對牙周病的成因、治療以及預防等衛教觀念都很缺乏,於是造成許多人得到牙周病卻不自知,喪失了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以及預防牙周病發生的危機。
牙周病就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產生了問題所導致的疾病。牙周泛指整個牙齒周圍的構造,它的角色有如大廈的地基,而牙齒就是大廈的主體。如果牙周(地基)出了毛病,則牙齒(大廈)就會搖搖晃晃,隨時有坍塌的可能性。
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牙菌斑。事實上牙周病和遺傳、體質等密不可分的關係!我們唯一可以努力改善的,就是口腔的清潔衛生習慣,唯有靠勤快、正確的口腔清潔,才能減少牙菌斑的產生。養成每半年定期檢查口腔,以及洗牙的良好習慣。抽菸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牙周病,而且一旦罹患牙周病,牙周破壞的程度會比不抽菸的人嚴重,接受治療的狀況也比較不理想,而且嚴重的程度會隨著抽菸量以及菸齡而加劇。奉勸癮君子為了健康著想,應該戒除抽菸的習慣。

治療牙周病,不能只靠洗牙 (點選展開)

近二十年來牙醫學的進步使國人開始認知,除了蛀牙外,還有一項「牙周病」是人們常罹患的口腔疾病,只是仍然有不少人以為只要刷牙不再流血,就代表牙周病已被控制或治癒的錯誤觀念,因此對於牙周病的治療與預防都不夠警覺與重視,使得疾病仍然在口腔蔓延而不自知,導致臨老難逃「缺牙」甚至是「無牙」的不良後果。
全民健保開始後,對於牙周病的治療與預防都較勞保時代進步,以往洗全口牙病人需要分四次,用掉四張勞保單才能完成,雖然在勞保後期有改善,對洗牙多的診所仍有限制。在健保實施後,允許甚而鼓勵國人每半年全口洗一次牙,以降低牙周病的蔓延,因此人們只要自十四歲起,養成每半年去牙醫診所洗牙的習慣,加上平常勤刷牙,那麼將大大減少得牙周病的機會,這對於牙周病的預防及輕微牙齦炎患者的治療都是一大福音,民眾應該多加把握。
可惜的是對於罹患中度與嚴重牙周病的患者,健保對期幫助就很有限;雖然此項治療仍列在項目中但由於經費不足給付偏低,治療過程費時、難度高不易得到好結果,相較於其他項目,就顯得不夠經濟效益,使得不少牙醫師不願意去面對,甚至視而不見,很快地為患者製作假牙,間接地縮短了日後假牙的使用年限。最近牙科「總額預算」實施,增加了一項轉診加成給付辦法,是希望此類患者能夠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去治療,只是到醫院看診請假不易,人滿為患費時等待,而且面對的常是經驗較少的實習或住院醫師,無形中使得療程加長,除非患者能夠努力配合,並且遵照醫屬勤於潔牙,否則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,有時甚而前功盡棄。
還有另一項選擇,則是診所轉介到私人專科診所,由牙周病專科醫師親自來治療,通常必須自費而無法使用健保。但由於醫師專業且經驗豐富,又對病人口腔衛生細心指導及嚴格督促,使治療成功率大大提高,不過患者在治療後,仍須每半年檢查,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牙周病不再復發。



